国家医保局举办的DRG/DIP2.0版分组方案解读活动上,与会专家围绕医保医疗协同改革、DRG/DIP2.0版病种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,介绍了DRG/DIP2.0版分组调整的规则、程序、重点,专家们还介绍了地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经验、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,以及医保医疗改革协同等内容。
DRG/DIP2.0版分组方案有哪些重点?
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提到,一是用好特例单议机制,让广大的医疗机构在收治复杂、危难病例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;二是完善预付金机制,缓解医疗机构的运行压力;三是健全谈判协商机制,医疗机构参与核心要素调整过程;四是创新意见收集反馈机制,吸收一线医务人员意见;五是建立数据公开机制,用数据说话,引导医疗机构在数据中找到医保和医疗的平衡点和发展规律。
DRG2.0版升级了哪些内容?
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白玉杰介绍,DRG2.0版与1.1版核心分组相比,分组方案升级了这些内容:
首先是分组的结果,DRG 2.0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,主要的诊断大类就是MDC、核心分组ADRG和细分组DRG三部分。主要诊断MDC是以医疗保障疾病诊断分类代码和手术操作的分类与代码为基础,以解剖的部位、生理系统和疾病性质作为主要的分类的特征,设置了26个MDC,其中MDC还做了先期分组,也就是MDCA和新生儿的疾病MDCP,HIV的感染—MDCY和多发严重创伤MDCZ和常规分组,就是前面先有四个。
MDC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疾病的资源消耗和病情的复杂的情况,包括治疗难度比较高和资源消耗比较多的。比如说用ECMO心肺、心脏、肝的移植。因为主要考虑这个费用比较昂贵,设计先期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这类疾病对整体分组的影响。
MDCP主要就是新生儿的疾病,就是对于年龄小于29天或源于新生儿的疾病,这种病例可以分到MDCP;MDCY主要是诊断与这个HIV病例治疗的这个分组;MDCC主要就是对于发生于二级及以上严重创伤的病例。除了这四个(MDCA、MDCP、MDCY、MDCZ)之外,每个MDC还包含着一个主要的诊断表。原则上,不同MDC之间的主要诊断表是互斥的。也就是说每一个主要诊断只能入组一个MDC。
第二,关于核心分组,也就是ADRG。每个MDC下,按照“治疗路径相似、资源消耗相间”的这个原则,以临床的专业规范和数据校验的结果为依据编制了ADRG。ADRG分为外科手术组、非手术操作和内科诊疗组,这三个组共有409个ADRG,较上一版增加了33个。
第三,就是细分组DRG。在每个ADRG情况下,综合考虑病例的合并症和并发症,还有个体特征等等因素,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并结合麻醉的风险分级形成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,也就是MCC和一般的合并症和并发症CC的列表,将ADRG细分到了DRG。
DIP2.0版升级了哪些内容?
8月4日,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在国家医保局DRG/DIP付费2.0版分组方案直播解读会上解读了按病种分值(DIP)付费病种库2.0版。
首先,在整个DIP的技术环节里面,病种组合是最核心的环节。病种的分类分为核心病种,以及综合病种。2.0版只发了核心病种。作为核心病种,现在组合规则就是主诊断加主操作,然后考虑相关手术操作。
第二,核心病种可以显著的区分各个病种之间的资源消耗程度、相应的诊断以及治疗的方式。作为DIP计算的主要付费单元。核心病种是主要付费单元,一般会覆盖到当地住院病例的 90% 及以上。
国家病种库反映全量的核心病种,各个统筹区大概是 2000 到 4000 组,国家的全量核心病种,我们有 9520 组。同一个诊断下有不同的操作,根据有手术操作及没手术操作、手术操作的不同技术,就会有不同的分组。
第三,综合病种,实际上是对核心病种付费单元的一个补充。在国家 2.0 版里面有 2498 组。国家病例数存储的临界值是 115 例。各地就根据自己的情况,要么固定例数存储15 例;或者,就是所有的病例数里面能够覆盖到 90% 的病例数的临界值是多少,那就写多少。
第四,就是病种组成的情况,也就是分层分析。核心病种 9520 组,其中保守治疗组为 3290 组。只有主要操作的 5211 组,规则微调的、有相关操作的、单独有 1100 组,这是国家病种库里面的这个数字。
层次结构自下而上层层收敛,有 3332 个亚目,往上聚类有 1133 个类目,再往上积累是 218 个节,最上面的就是疾病诊断的 20 个章。即DIP可以层层往上收敛,也就是变异统计分析。
DRG2.0版分组方案会影响医务人员绩效吗?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:DRG2.0版分组叫做尊重临床、服务临床、引导临床,反对把医保支付直接与医生挂钩。
↓喜欢就点击下方关注我吧!